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高校思政课要涵养“五气”增强学生获得感
作者:校党委副书记 汪立夏
查看:97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的始终不渝的努力追求。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包括思政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是新形势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的思政课,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真正认识到位,把这门课上好、作用发挥好,是我们面对的一项十分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学习全国高校思政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联系思政课实际,要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增加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三个关键词是要特别提出和认真解决的。一是要特别强调思政课的“亲和力”。如果学生对我们的思政课都敬而远之,思政课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因此提升学生的亲近感,增强学生的融合力,是增强思政课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二是要特别提出思政课的“获得感”,就是要针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实际,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是思政课的目标和追求;三是要特别注重思政课的“坚守”,理论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才的效应也不是立竿见影的,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勇于坚守,久久为功,方能显现出理论永恒而长远的魅力。
  如何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要重点从养成“五个气”入手着力下功夫。一是理论的地气,重点是解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问题,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现实重大问题和自身发展的疑虑困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生动办法,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二是教师的底气,重点是解决教师理论功底和学识水平问题,增加教育教学的理论自信和内在勇气。习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固然有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信问题。”教师是不是真信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内心认同的问题,而这个认同的具体表现就是自信。自信了,才能解决学生的相信。三是讲授的灵气,重点是解决课堂教学有理有趣、有输有导的问题,提高教学能力水平和方法艺术。有好的教材,也要有好的老师;有好的老师,更要有好的方法。如何把思政课变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和艺术的教学方法,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要坚持理性和原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情理交融。四是学生的生气,重点解决不愿听、不想听、不爱听的问题,提升学生理论学习的关趣和自觉。古人讲教学相长,教育者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受教育者的接受和内化更是关键。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有课内的生动活泼,也要有课外的亲身躬行,既要有网上的交流互动,也要有网下的讨论辅导,既要有理论的系统讲授,也要有获得的切身感受,既要有学业的考试考核,也要有品德的涵养评价,真正把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五是涵泳出正气,重点是解决理论课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让理论的魅力渗透大学生的心灵。这里就牵涉到坚守的问题,理论的学习既不能浮躁,也不能功利,需要理论的自身魅力和教师人格魅力的长期熏陶和浸润,需要系统的理论灌输和个性的教育对接,需要风清气正的社会大环境和人文和谐的校园小气候,坚持不懈事上练,久久为功方有成。
  涵养“五气”,增强亲和力,从长远目标来讲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而立德树人,具体要求就是“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大学生总是从自己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去体会和验证思想政治理论的效果,理论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没有用、有什么用、怎么有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有没有获得感应该是检验当下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长远乃至终身受益的不懈追求。其实讲获得感,也可以说是亲和力的另一种说法。因为有了亲和力,本身就是一种获得。那么,具体来讲,这个获得感主要体现在“五个得”:一是从思政课中获得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大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大家都说现在许多的人什么都不缺,唯独缺的是不知道活是为什么,为什么而活,也就是说找不到追求、找不到信念,说到底就是“三观”问题。大学生是我们的未来,要有梦有未来,就必须筑牢“三观”,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从思政课中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向大学生讲清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爱党爱国情怀,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三是从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获得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认识,帮助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把理论的学习和火热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增强对国家、民族、发展和成长的底气和自信。四是从思政课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在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因子。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是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养料和源泉,要让互联网等现代因子更多地注入传统元素,不仅是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传承的要求,中华民族要代代相传、薪火相传,就一定要筑牢民族文化之基、之魂,方能走向世界、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五是从思政课教师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人格魅力中获得榜样,点亮大学生智慧火花、引领其健康成长努力成为情智双全、知行合一的有用之才。
无论是亲近力,还是获得感,都离不开我们对思政课的坚守。理论不显赫一时,可真理的力量是永恒的,思政课不仅需要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更需要忠诚马克思主义者思政课教师和思政队伍的坚守,它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需要我们的坚守和奉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党和政府的期待和要求,思政课不是开不开、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开什么、如何开的问题,因为它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必须坚持不懈地抓紧抓牢抓好抓实,真正为大学生的未来和一生指好路、用好心、出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吸收是胸襟,遵循是科学,扎根是生命,我们思政课建设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胸襟、科学和生命,一是要结合实际,从立德树人的站位,大思政的视野,把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统筹考虑、同等对待、全面安排、一并部署。实行分类管理,出台辅导员职称评定办法,引导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改善思政课教师结构和来源,不断壮大思政队伍。二是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编写出更加符合中国国情、高校实际和学生需求的思政课教材,编制出更加科学、更具引力、更具操作的课程体系,推出示范性马院建设计划、思政课教育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和继续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创新工程培养计划。要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普遍研修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以学科或相近学科骨干的专项研修计划,使学习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把高校思政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比纳入同级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评比系列,把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视同同级社科规划优秀成果。四是积极创造条件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二级学科党建专业,并与党校的学科专业互通和同等对待,解决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学科支撑。五是要在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网络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推出和办好思政课网站,开好慕课课程,实施思政课的网络工作室、红色大伽培养计划,迅速快捷、系统生动地开展网络思政课教育教学;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巩固和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拓展和新建一批教学实践基地。

华东交通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5439次访问,全刊已有38783760次访问